北京市前门大栅栏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12-30
  • 点击次数:1091

Traditional Block Protection & Update Planning of Qianmen Dashilan, Beijing
2003 年 世界银行项目 委托 合作项目


旅游导向型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  ,为奥运客人开设四合院家庭旅馆
    大栅栏历史街区建于明永乐18 年  ,属于《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规定的25 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大栅栏保留了原有街区胡同的特色  ,大栅栏西街-铁树斜街、杨梅竹斜街-樱桃斜街等整个街区框架体系  ,反映了从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清两代北京城变迁的历史足迹 。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曾将大栅栏定位为与西单、王府井同级的“市级商业中心”  ,但是这一规划效果并不理想  ,商业定位遭遇尴尬 。 2002 年  ,宣武区政府为对该地区进行改造更新  ,并拟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项目 。 受世界银行委托  ,北大旅研吴必虎教授与来自丹麦的咨询专家艾利克·皮特森(Petersen Erik)博士承担世行项目《北京大栅栏文化旅游商业区规划》 。 在大栅栏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研究基础上  ,指出大栅栏地区的商业发展模式即“遗产导向型旅游业和旅游导向型商业模式”  ,实现这类地区的保护和发展双重目标 。 规划认识到  ,在对大栅栏历史街区进行更新改造的过程中  ,最为关键的决策是交通规划 。 大栅栏区域并没有必要承担过多的城市干道交通输送过境客流的功能 。 规划最后提出  ,大栅栏地区开发目标应该是建设城市度假目的地  ,其依托就是以四合院为基础改造而成的家庭宾馆 。


严守历史风貌  ,再现老北京
    根据《北京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方案  ,未来的大栅栏将突出北京的传统历史风貌  ,并将这一风貌长久保持下去 。 规划后的大栅栏将分四个区域:历史风貌重点保护区、历史风貌控制区、历史风貌延续区和历史风貌协调区 。 历史风貌重点保护区包括大栅栏及东琉璃厂两处文化重点保护区  ,区内建筑风貌将严格保存现状或恢复原状;历史风貌控制区指的是上述两处地区周边区域  ,其区内建筑风貌的控制原则与重点保护区一致  ,但允许有少量与原风貌一致的“仿古”式样建筑;历史风貌延续区是指在建设控制区与城市主干道一侧建设过渡地段  ,区内建筑风貌要求与邻近的重点保护区和控制区的风貌特征有明显的延续关系;历史风貌协调区即沿南和记娱乐app街、珠市口、西大街及前门西大街一侧的建设地段  ,区内建筑风貌要求在体形、色调、式样等方面与风貌保护区、控制区相呼应 。
    同时按照《规划》  ,未来大栅栏商业街、珠宝市街、廊房二条将组成步行街  ,大栅栏商业街、琉璃厂文化街与斜街历史街巷区连成一片  ,形成集旅游、观赏、购物及美食为一体的文化休闲购物区 。


城市遗产资源转化为城市旅游产品的问题
    城市遗产资源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它见证了城市的一段甚至整个发展历程 。 它的伟大也正在于此  ,它能够帮助和记娱乐app恢复对于城市过去的回忆  ,帮助和记娱乐app理解城市发展的脉络  ,帮助和记娱乐app感知过去与现在的区别与联系  ,它有理由获得人类的保护 。 但这种保护  ,并不是把它封藏起来  ,这就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 。 正确的思路  ,应该是在积极保护的前提下  ,对遗产进行开发利用  ,让现实世界的人们和它之间可以近距离的接触或感知 。
    当人们离开居住地  ,到此观赏缅怀之时  ,旅游活动的产生意味着遗产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 。 它不再是简单的、静态的历史遗迹  ,而成为具有观赏价值的旅游产品 。 这是一种必然导向 。 在全球化背景下  ,城市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越来越明显  ,大多数城市都是旅游城市  ,都朝旅游目的地化方向发展 。 而作为一个城市亮点、个性象征、历史见证的城市遗产  ,必然成为旅游目的地产品挖掘的对象 。 但是城市遗产本身并不是旅游产品  ,它需要经过包装和创意  ,经过旅游规划和营销过程 。
    除了这种转化之外   ,城市遗产还面临着如何活化的挑战 。 因为城市遗产的单一性质决定了它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前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需要通过一定的创意将其产品化  ,活化成为一个能够吸引消费的旅游产品 。 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遗产的活化提供了机会  ,但这并不意味着乱创意  ,需要考虑外围各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制约 。 同样  ,城市遗产的经营和管理也需要活化  ,体制的创新直接影响着城市遗产的保护和功能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