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重心全面转移背景下的威远经济突破发展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1-18
  • 点击次数:874

摘要:随着国内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国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旅游审美的提升和旅游偏好的日益多元化  ,国内旅游的开发和消费重心正从第一梯度向第二梯度全面转移 。威远作为川南旅游圈第二梯度的首选目的地  ,将迎来百年难遇的重大发展机遇 。威远应牢牢把握这一契机  ,以旅游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实现威远经济的全面突破 。


国内旅游开发与消费向第二梯度全面转移

在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旅游都处于发展的第一梯度  ,所谓的第一梯度  ,主要是指开发时间较早  ,并牢牢占据大众观光游客关注度的第一批成功旅游景点 。其特点在于:拥有核心垄断资源(如九寨沟、峨眉山)  ,或占据绝佳的区位交通优势  ,位于距核心城市1小时自驾距离范围内(如洛带、安仁、黄龙溪等成都周边的古镇) 。

一直以来  ,位于第一梯度的旅游景点都是大众观光游客出游的首选  ,在缺乏替代品的情况下  ,能够吸引观光游客反复游览 。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背景下  ,其旅游人数常年爆满  ,但事实上  ,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与景区目的地的生命周期研究  ,大部分游客已经倾向于寻找新的景区 。第一梯度的目的地并不能持续满足充满好奇心和强调体验性的现代游客需求  ,尤其是单纯凭借区位优势的景区  ,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很容易丧失其交通红利 。当游客对司空见惯的景色缺乏兴趣  ,同时又可以凭借高速、高铁在较短时间内轻松抵达更远的地方  ,他们的目光必然向外拓展  ,于是属于第二梯队景区的机遇全面来临 。

第二梯度如何定义?第二梯度是传统景区之外  ,第二批即将成长起来、并占据游客关注度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具体分为资源上的第二梯度与交通区位的第二梯度  ,资源上的第二梯度  ,指景区资源并非核心垄断资源  ,但依然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通过创意打造能够成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区位上的第二梯度  ,指距离中心城市的距离  ,从1小时自驾圈延伸到2个小时自驾圈  ,在高速路网全面铺开、自驾成为常态、旅游消费习惯养成之后  ,2小时范围内的时间距离也逐渐为游客所普遍接受 。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  ,其中特别提出2.5天周末休假模式  ,为上班族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了有利条件  ,休假时间的延长  ,必然相应地带来周末出游空间距离的纵深化拓展  ,从而进一步加速旅游消费向第二梯度的转移趋势 。


交通距离和资源品质都属于第二梯度  ,威远将成为川南旅游圈升级突破的首选目的地

     威远位于成都和重庆之间  ,成自泸高速贯通后  ,威远的交通条件大大改善  ,既属于成都2小时自驾旅游圈内  ,又位于重庆2小时旅游圈的边缘  ,同时还是内江、自贡、宜宾和泸州川南四市的区域核心  ,在交通距离上  ,属于典型的第二梯度;

同时  ,威远旅游资源品质相对较好  ,虽然核心垄断资源无法与峨眉等老牌景区相比  ,但作为全球最具特色的穹窿地质区  ,穹窿山水的独特性依然具有相当大的开发前景  ,完全可以进入资源品质的第二梯度  ,所以  ,威远的旅游产业被上了双保险——交通距离和资源品质都属于第二梯度  ,遇上旅游消费重心转移的时代背景  ,可谓生逢其时 。

       就川南旅游圈区域发展态势来看  ,近年来  ,传统的观光景区如峨眉山、乐山大佛、蜀南竹海已经呈现疲软趋势  ,急需第二梯度新兴目的地填补市场空缺  ,然而内江、自贡、宜宾和泸州等川南四市的旅游资源较之川西、川东北天然匮乏  ,区域范围内缺乏重量级的特色旅游资源  ,处于待开发状态的更是少之又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  ,威远的穹窿资源就显得格外重要  ,甚至可以说  ,凭借威远的交通和资源优势  ,威远极有可能成为川南旅游圈旅游产业升级突破的首选目的地 。


以旅游发展带动相关产业  ,在充分利用消费重心转移契机的同时  ,将有效实现威远的一二三产融合

威远本身的产业发展面临着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作为威远经济支柱的第二产业已经进入瓶颈期  ,积重难返  ,困难重重  ,境内很多厂矿企业要么早已停产  ,要么濒临破产边缘  ,留下众多经济难题和和记娱乐app隐患;第一产业虽然发展良好  ,有很多优质的农产品(如威远黑山羊、七星椒、无花果等)  ,但都仅限于区域范围的影响力  ,未打响市场知名度  ,未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 。


当前形势下威远经济必须破局 。

但如何破局?如何整合一二三产的资源?这是摆在和记娱乐app面前的一道难题 。作为一名曾在基层实践过很多年的公务员  ,在接触旅游行业之后  ,我深深地觉得  ,旅游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目前威远的产业发展困境形成缓解  ,如果能够大力推进、创意突破  ,甚至有完全破局的可能 。

依托威远的穹窿地质地貌和历史人文资源  ,巧借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基础  ,通过核心资源梳理、主题脉络提炼和多元化旅游产品设计  ,威远未来完全可以以旅游发展实现相关产业联动  ,盘活废弃工业遗产  ,亮化平庸农业产品  ,形成川南的原生态山水人文度假中心和第二梯度上的新兴旅游目的地 。


第一  ,巧打“穹窿”牌  ,以穹窿地貌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全面崛起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  ,威远拥有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穹窿资源  ,这一项就足够在成都周边的第二梯度圈层中脱颖而出  ,只要充分利用穹窿这个核心资源  ,就足以盘活整个威远的旅游产业 。因此旅游产业开发的首要步骤  ,就是要打造以穹窿资源为核心的主题旅游产品 。这应当成为威远旅游发展的核心  ,无论何时  ,都是规划的重中之重 。

穹窿地貌是威远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  ,威远穹窿地貌发育的完整性和景观的典型性  ,在全世界都罕见其匹 。在穹窿这个大概念的引领下  ,威远形成了独特的穹窿山地景观(众多的方山台地如向家砦、高顶砦、雷家砦)、秀美的穹窿水文景观(充满奇趣的戏水天堂石板河、幽深静谧的长沙湖等)、梦幻的穹窿云雾景观(典型的川南田园云雾如骑龙坳)、纯净的穹窿森林景观(如茨菰塘森林)  ,这些品相独特的细分资源  ,构成了威远穹窿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 。

突破传统的地质观光旅游模式  ,对威远的穹窿资源进行主题化、精品化开发  ,将生硬的地质概念转化为丰富多彩、具有多重体验价值的旅游产品 。以最具游乐价值的石板河作为开发的排头兵  ,依次打造以五堡墩、登云砦为核心的古砦军事体验基地和古砦精品度假空间  ,以向家、高顶砦为核心的穹窿三维立体户外运动体验中心  ,以茨菰塘森林为核心的穹窿纯净森林科普教育基地  ,以骑龙坳、两母山为核心的川南云雾田园观景摄影基地  ,以长沙湖、观英滩镇为核心的穹窿水上休闲养生度假中心  ,最终形成川内独一无二的穹窿地貌奇观生态山水休闲度假区和国际知名的穹窿地貌奇观世界地质公园  ,整体构建威远旅游产业的品牌形象和核心吸引力 。


第二  ,“农旅融合”  ,旅游开发带动威远农业转型升级

威远县中南部山村地方中式美景柔美  ,农村建设民宿掩映着  ,阡陌纵橫  ,水利枢纽、荷塘夜色、塘堰、中式和星罗棋布的山村传统文化房子  ,与穹窿地形板块相对  ,上海特色化形象  ,互不雷同 。这个板块的水产业材料似乎在园林建筑上比不上穹窿地形上海特色化明确  ,但还是有较少的未来经济快速发展提升空间 。实际上  ,水产业与休闲草原休闲旅游度假经济客观实在就具千丝万缕的非人工找  ,在我国国内  ,水产业和休闲草原休闲旅游度假经济有机的容合、相同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栗子数甚为数(苏州三圣乡、东莞爨下面、西安礼泉袁家村等)  ,以水产业促休闲草原休闲旅游度假  ,以休闲草原休闲旅游度假哺育水产业  ,开始被实际核验就是一条熟、有郊的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线路 。 完全发掘威远的林果业网络资源一大广州特色  ,的发展前景前景传统的文化乡间景致基本上的创意性旅行行业(大石板河倪家堰)、果林基本上的在采收娱乐旅行行业(北部无花果树林)、乡野总体体基本上的游戏体验旅行行业(四海新村) 。以体系化自然保护区的投建为强化点  ,撬动综合乡野成本的的发展前景前景;以旅行行业加工业为崔化剂  ,推动传统的文化的林果业成本向旅行行业业+近代精准服务业大头+一大广州特色林果业的加工业服务器集群转型持续持续 。三产撬动一产  ,一产回馈社会三产  ,塑造中国村镇建设城乡医疗保险的发展前景前景先进校区和中国生态景观林果业与乡野旅行行业先进校县  ,变成威远旅行行业的另一类个体系化领头羊和先进校标杆企业 。


第三  ,“稳工兴旅  ,工旅并进”  ,旅游开发实现工业遗产的创意激活

威远的高新产业群链转型升级  ,第2高新产业群链轻行业生产园是当今的关键 。恰当合法再生运用威远总数的高新产业群链产品基低  ,将本已废渣的轻行业生产园厂矿、体系、遗迹转称得上新的国家经济不足之处  ,越发是对废渣轻行业生产园遗迹的恰当合法再生运用  ,将称得上今后威远轻行业生产园的这个非常重要经济发展定位 。中应也包括:

1、以废弃的工业遗址发展遗址旅游

作为曾经的煤矿重镇和钢铁之城  ,威远有大量废弃的工业遗址  ,如新场附近的工厂、工人宿舍、威煤小火车轨道、煤矿遗址等等  ,这都是威远的宝贵财富  ,最为可贵的是  ,这里的煤矿遗址  ,是距离成都最近的(比乐山犍为嘉阳还近一个多小时)  ,再加上石油大会战遗址  ,曾经的三国诸葛亮冶铁遗址  ,这里几乎汇聚了中国从古到今全部的工业发展痕迹:涵盖了古代冶铁、近代炼钢、现代煤矿延伸产业  ,甚至还有核工业的6082  ,这是中国工业发展的活态历史博物馆  ,它所蕴含的丰富工业遗产  ,是中国工业文化中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 。更特别的是  ,所有的这些工业遗址  ,都处于良好的生态和农业资源背景下  ,与周边的田园肌理和谐共存  ,威远的穹窿生态背景实在是太强大了  ,强大到数千年来人类工业的发展  ,只能在它的表层留下痕迹  ,这为和记娱乐app发展工业旅游  ,提供了最有利的历史遗产和最强大的自然保障 。

充分利用威远的工业遗址  ,借鉴德国鲁尔区、英国铁桥谷等先进的工业旅游发展经验  ,大力发展遗址旅游  ,激活沉睡的遗址资源  ,通过提炼遗址主题特色  ,注入工业文化元素  ,营造真实的工业遗址体验和记娱乐app  ,丰富游客参与互动环节  ,打造穹窿文化旅游的重要节点和工业转型的经济亮点 。

2、以现有的工业厂房开展工业观光体验游

工业旅游  ,尤其是工业园区的旅游  ,在西方早已成熟  ,在国内也早就成为一些大型企业宣传自己企业文化的重大手段  ,比如蒙牛和伊利  ,就开放自己的工场和牧场  ,让游客参观 。值得一题的还有青岛啤酒  ,它旗下的工业旅游展区济南梦工厂已经通过国家3A级景区验收  ,整个工厂展区共分为百年历史文化、生产啤酒原料工艺、多功能体验区三大游览展区 。在历史文化展区  ,顺着时空的脉络  ,游客可以通过详尽的图文资料  ,了解啤酒的起源、历史以及荣誉等 。而在生产啤酒原料工艺区域  ,青啤别出心裁  ,将酵母、大麦等酿造青岛啤酒的基本原料制作成卡通形象系统介绍他们的渊源 。在多功能体验区  ,除了醉酒小屋这样的高科技体验外  ,游客在此可尽情品尝多种不同口味的新鲜青岛啤酒  ,并有多种特色纪念品可供选购 。这些都为威远的工业观光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范本 。

威远现有工厂中最典型的威玻和威钢  ,在这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威玻邻近高速  ,具有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  ,现有场地空间开阔  ,厂房建筑保留完整  ,有田、有水、有工业渊源  ,风情独特  ,完全可以进行创意开发  ,以“田园+文创”的方式  ,融汇现代农业、田园艺术、创意办公、休闲度假  ,打造威远的工业主题旅游目的地、四川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

威钢的钢铁产业园区规模更为巨大  ,设施完善  ,品牌影响力深远  ,应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场所条件  ,深入挖掘企业文化内涵  ,将企业的文化和科技融入多元旅游产品的设计之中  ,将传统的工业园区转化为游客参观、亲子科教、游乐体验的乐园 。以趣味化的休闲游乐方式  ,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  ,延长游客逗留和消费的时间  ,在创造文化价值、传播企业理念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  ,开辟企业发展、转型的新路径 。


第四  ,活化历史资源  ,实现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性、创新性开发

文化宗教资源将作为未来威远旅游发展的灵魂 。

威远的宗教资源非常丰富  ,以静宁寺、感恩寺、佛尔岩为代表的威远宗教文化  ,与川内其他宗教文化资源不同  ,威远的佛教更加接地气  ,更加世俗化  ,比如静宁寺  ,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  ,并融入了民国时期的很多建筑艺术风格  ,文化特色突出  ,曾经是内迁的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和东北中学的校址  ,历史渊源深厚  ,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再如感恩寺  ,将民间的感恩文化与佛教相结合  ,是佛教世俗化的典型样本 。尤为可贵的是  ,这些宗教寺庙和传统都完好的保留了下来 。在未来的旅游发展布局中  ,这是威远旅游的灵魂所在  ,以文化构建软实力  ,可以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流到来 。

在未来的发展中  ,要深入挖掘不同寺庙的特色宗教文化底蕴  ,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  ,以创意化的开发主题和开发形式  ,填补地域宗教旅游市场空缺  ,打造辐射威远县乃至于整个川南地区的宗教朝拜主题旅游片区和文化体验中心  ,提升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使陈旧的历史资源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延续新的时代使命 。


当然  ,在看到希望的同时  ,和记娱乐app也必须看到  ,威远目前的旅游发展面临很多不足 。地形复杂、资源分散、交通滞后、资金匮乏…..最大的问题  ,就是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阻碍了邻近景区的发展  ,破坏了旅游和记娱乐app(如川威之于石板河景区) 。这一方面构成了旅游开发的阻碍  ,另一方面  ,也使得以旅游带动工业转型这一命题显得更加迫切 。

摆在当代威远人面前的任务已经非常明晰  ,以“后工业化时代”的战略眼光  ,深入挖掘威远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  ,全面整合威远县自然、人文、土地、和记娱乐app、产业等资源要素  ,创意突破  ,整合打造融合“穹窿山水+田园+宗教”等多元旅游要素、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色的川南精品山水田园度假旅游目的地 。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全国范围内旅游消费重心转移的市场契机  ,实现旅游的创新发展;只有实现了旅游的创新发展  ,才能以旅游为引擎  ,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全面繁荣  ,最终实现威远经济的全面破局 。


      小说作家:王争战